今年因為連續參觀了新加坡藝博、台北ONE ART、台南藝博,甚至有跟上台北當代的導覽活動,所以聽到了有導覽員培訓,腦子一熱就開始寫簡歷,想要去申請當導覽員。這可是快速成為當代藝術達人的免費培訓課耶!
但是面對一張規定只能用A4寫成的簡歷,發現還真的不簡單!
簡歷的兩組題目
上面需要回答兩組題目:
介紹您二年內曾看過的二場藝術博覽會,除提供該博覽會的正確日期與名稱外,並各用80個字以內介紹該博覽會。
在300字以內說明您為什麼想來應徵此次的培訓,以及最期待在此次培訓中有什麼樣的收穫
我望著這兩題想了一個半天,門外漢如我,覺得這兩題沒有很好寫。期待有什麼樣的收穫還算是很個人,但是兩場博覽會的介紹有點難。
我私自猜想,主考官應該不是想要看到學員「抄寫」其他的資訊,不過只以80字來表達個人對兩場博覽會的總括,好像也不是很容易。
我的答案
我參考自己的筆記,為兩場藝博會總括如下的介紹:
第二屆新加坡藝博會
由新加坡藝博會和瑞銀集團舉辦,面向東南亞客戶,同時也是新加坡Art Week的重點活動。藝博會共分兩層樓展出,讓藝術作品也有分層概念,其中一層是代理藝術家聯展,具有指標性,另外一層是藝術家個展。
2024 台南藝術博覽會
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舉辦,已經歷經十二屆,以台灣畫廊為主,也有部份日韓畫廊,展品以畫作為主題。展覽期間,晶英酒店內穿梭著許多家庭型態的觀展人,是一道美好的藝術風景。
在了解藝術的過程中了解自己
其實我覺得藝術很難,藝術很「看不懂」,更致命的是,即使是講解藝術的文章,我也常常看不懂。我以前覺得,那大概是我欠缺感受性,也少了一點藝術細胞吧?
直到今年頻繁地參觀了新加坡、台北與台南的博覽會後,我倒是有了另外一種體會。
藝術其實也是一種產業,有很多產業的邏輯、產業的路徑可以被理解。
另一方面,藝術同時是一種反思。我常常站在某些畫作或是藝術品前面,理解到「哦!我竟然喜歡這個?!」或是「哦!我竟然覺得這個好刺眼!」
把各種喜歡的作品分類後,有一些可以說是主觀偏好,有一些可以欣賞但是沒辦法喜歡。有一些風格特別青睞,有一些原創表現我擔心放在家裡會被媽媽罵(笑)。
書上說,藝術鑑賞有幾個階段,從主觀偏好、逼近真實、原創表現,到風格形式,最後才有自主的判斷。我在想,或許是因為沒有受過任何藝術訓練,所以我才會在各種階段中不穩定地移動。
所以我很期待這次的培訓,能夠提升自己的觀察力、想像力,邏輯力與溝通力。最終,希望這些不同的能力,都能整合為抽象的感性,並因此讓自己更了解自己。
雖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夠通過第一關,進入第二關的面試,如果有到第二關,我一定會很努力爭取!
希望有機會跟大家分享第二關面試的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