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看這篇紀錄
出版業是所有內容的火車頭,出版業的議題遠不止單一出版社、出版產值、獨立書店、圖書館等,也包含國力、文化力等
台灣的閱讀環境曾經過「越來越豐盛」的景況,如今卻過了高峰而往下坡
讀者的閱讀領域,將可能因為出版業的衰退以致衰弱而受限
給讀者的警訊
看到喜歡的書立刻買快買,否則會絕版
閱讀的脈絡將無可避免會遇到市場萎縮問題,培養其他技能,才能針對你想讀的東西繼續讀下去
左為主講人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長 蘇拾平,右為天下雜誌出版總編輯&行銷長 吳韻儀
論壇紀錄
蘇公(大雁集團出版人 蘇拾平)一上台就說了一件事情,四年前他在同一個論壇做了「疫後預測」 ,當時做了以下預測:
1. 線上線下的通路會有黃金交叉:線上會取代實體
2. momo會成為台灣第三通路
結果蘇公坦言:這兩個預測都大錯特錯(笑)
這讓蘇公針對此次論壇,下了三個主軸:
1. 看總體(不談個別判斷與主張)
2. 確認過去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⋯⋯所以也不會展望未來(展望未來真危險)
3. 簡述數據
因此,這次的論壇分成兩個部分:
1. 以十組關鍵數據指標為框架,描繪總體產銷輪廓,觀察期間營運變化並註解現實。
2. 在出版業普遍因應衰退對策中,看見整體閱讀的走向和困境。
關鍵數據指標
數據基礎是大雁的報表,大雁的數據大約可以看出總體輪廓,是因為:一、大雁的所有收入都是圖書收入(都是開免稅發票);二、大雁圖書沒有童書與漫畫(+輕小說)。三、大雁這七個品牌維持十年,體制營運方式也保持十年不變。
1. 平均定價+44.86%
新書定價,改版才能調高,比起十年前,定價實際漲幅高逾50%
閱讀需求衰退,出版供給成本上升所以調高定價。
2. 營收-24.91%銷售冊數-57.88%
2021起免徵營業稅所以實際衰退達28.49%
買紙本書閲讀量這十年幾乎每年減少
推估大雁市佔率0.9~1%,則台灣出版業產值2024年約在126.5-140.6億之間(1%的計算是大雁對比誠品銷售冊數而來)
3. 首印量-60%首發量-67.5%
新書發行(通路採購、經銷配發)+存庫=首印
十年來店減量縮,發行降至841,首印降至1329
首印降,單書成本(翻譯、編輯、印製)上升,所以調高定價
4. 新舊佔比、新書書種、改版書種
新書上市六個月是黃金銷售期,就書動能與退貨速度、在店存量及補貨機會攸關
出書成本增高,銷量下降,選題收窄、風險增加:出更多或更少?更保守或更集中暢銷選題?
5. 出退量、退貨率、風漬率
出貨以發行為主,退貨率高,銷售不振,退回加快,退貨率也增加
補貨機會變少,退貨便待貨,再版風險增加,帶來庫存雙重壓力
退回帶回風漬,只能二手拍或報廢
6. 庫存、存貨周轉率、報廢損失
庫存既是可銷售資產,但也是資金積壓
營運衰退、庫存反增,存貨周轉變緩,獲利能力下降
呆貨與風漬將提列報廢損失,營收佔比平均3.91%
7. 兩大通路:博客來-46.6%、誠品+11.2%
博客來不包括電子書,除疫情期間反彈,疫後大幅衰退
誠品包括台灣(含網路)、海外、香港,營收回到2017高峰
誠品博客來再次黃金交叉,兩大紙本通路佔比45%以上
博客來佔比2015年26.4%,2024年18.8%中間唯一交叉在疫情(博升誠降),之後又下滑
誠品佔比2015年17.9%,2024年26.5%
8. 紙電比6.6:1
沒有紙書就沒有電子書
但紙書佔比幾年後能達到歐美的25%?
電子書不必印製沒有庫存,毛利75%,舉足輕重
大雁的紙書消退
9. 新書毛利40% 再版毛利60% 平均毛利率50%
新書毛利受首印量下修與調升定價影響;再版毛利因翻譯與編輯成本歸零而增加
舊書及電子書佔比越高,平均毛利率越高
扣除預付版稅、呆貨、風漬三大報廢損失後,才是年度平均毛利率
平均毛利率是出版長期經營的核心指標
10. 銷售折讓5.8%
新書發行79折
書展70-79折以形成慣例或慣性
其實無法證明「打折都是有效」,我們知道需求在下滑,但是我們很難知道「需求彈性」(但我個人認為,這在整個營運環境中會有銷售心理問題)
注意:以上紀錄都是手記,所以可能有誤打誤植,皆我錯。
出版的因應:浪費不起(成本),損失得起
當規模紅利變成赤字,如何精打細算?怎麼控制成本?
當選題由機會變成風險,如何減少損失?承擔底線在哪(決心承擔吧)?
調高定價、調整選題、改版取代再版、舊書重發、拍賣、二次發行?
出版人的心態設定:獲利不是目的,是結果。
從衰退到衰弱:量變就會影響質變
多樣性的消失、去脈絡化
陳列曝光時空都縮小,翻譯選書範圍收窄,中間選題就會進退失據,多樣性就會消失(畢竟大雁沒有很多暢銷書,過去每個Title只要有三千本銷量就能夠維持)
越來越多書,沒有人出,沒有人進。台灣想要選擇「不必有書」的社會嗎?
閱讀需要持續,持續的原因是因為讀者要讀的下一本書,就藏在上一本書裡
但是目前狀況:不再版、不續約、不上架,只剩當下,書世界於是支離破碎,閱讀也就會變得去脈絡化。
線索斷了,讀者就沒辦法站上巨人肩膀上
論壇結語:這是日常也是世界的問題
閱讀的問題,是全世界的問題也不是只有台灣的問題,更不只是個人的問題。
保持眼光專注,看向買書讀書的人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