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宥勳老師說這是他「首本抒情散文終於問世」,嗯?抒情?你要確定捏(笑)
與其說抒情,我覺得更是一名男子對自己成長&身體產生「覺知」(?)的過程。這樣講好像女生比較有覺知,但我不是要用性別站隊,我只是想起了另外一本也是這樣的書:羅珊.蓋伊(Roxane Gay)的《飢餓》。
如果你看到羅珊.蓋伊的影片,可以比較八九年前的她跟幾個月前的她。很難說她現在「瘦」,但是比起當年確實瘦了很多很多。怎麼瘦的?或許就是靠書寫吧?書寫帶來對自己的探索與挖掘,一步一步找到自己心裡的「卡點」,然後一片一片剝下來,就好像把脂肪也一點一點卸下。
我對朱宥勳這本書的理解也是這樣,從起點開始探索,那整個身體的建構是從哪裡而來?從出生的早產、阿嬤的餵食大成功、錯過早療後身體的狀況,並因為這樣的狀況、成長的環境長成一個文學家,然後戀愛、婚姻⋯⋯最後正視自己的身體。
以前曾有人跟我說,有些修行啊就是要棄掉身體。但是有些修行,是要身心如一,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這個身體。而你以為你=你的身體,真是錯錯錯!不然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劈腿或是下腰呢?理論上我想做的事情,身體應該要能辦到吧?如果身體就是我?還真辦不到,所以身心要合一,一點都不容易。
我很認同裡面說的,一方面,不只是朱,或許大部分的人都是依賴文字來思考,「但另一方面,身體的許多奧祕,卻是反文字、甚至反思考的」,所以我們想得再多也不會變瘦,真正改變身體的方法只有用身體去改變,即使吃胖了也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。
推薦序中說:「在事實之下,朱宥勳進一步追索與身體交織的歷史、社會,這是我在讀這本書時最受吸引的地方。(——洪明道)」這本書顯然不只是推導出朱宥勳為何胖、為何從胖到瘦,也推導出朱宥勳截至目前為止的生命輪廓。
與所有可被包裝的人設不同,體重肉眼可見,「如果我之後復胖了,就代表我並未成功改造日常。人的體重和體脂率就像會計帳本,能夠把整個公司的營運進出化約成一個數字。而且最殘酷的是,身體毫不通融,也不做假帳。」——所以看朱宥勳的頻道,很常時候,我都在讚嘆,他真的很厲害。
很厲害在身心如一的哈扣,對自己的覺知極端敏銳而專注。書裡用了一句話:「我學會了。而張愛玲說:人學會了一樣本事,總捨不得放著不用。」
我們不可能學會、復刻作者的經歷&思索,看散文的樂趣也不是這樣。這並不是一本減肥書——雖然其實滿像的啦!因為他這麼理性的不斷逼近身體,並告訴你他實驗後最有效的方法——但讀者從中起伏跌宕後,也許也能低頭看看自己的身體。
身體現在這樣,一定有什麼原因或道理吧?
只能用4H鉛筆:https://moo.im/a/16hIJ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