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美館藝術家專室
上次跟大家分享了寫履歷去投導覽員一事,本文是該篇文章的續集。(感覺我好像在天橋說書!)
面試注意事項
我收到面試通知的時候很吃驚,面試的注意事項頗多:
面試時請穿著整齊服裝,每人面試時間為15分鐘,每位間隔5分鐘。
面試倒數3分鐘時會敲門提醒,第15分鐘時間到時,會直接將面試的門打開,請結束面試。
請於指定面試時間前,最少提早20分鐘,到畫廊協會報到。
面試前會提供一份紙本資料與題目,供應試者現場閱讀、思考及準備應答內容。候考時,可以使用手機搜尋,但請將面試重點放在考題資料上。紙本考題請勿攜出畫廊協會,也請勿洩漏給尚未面試的徵選者。
面試考題共2題,由面試考官依照徵選者的履歷分配指定題目,只需要針對所指定的1題進行準備即可。
當天有夠兩光的我,從捷運站出來後竟然又走錯方向(我明明在台北土生土長⋯⋯但第一次靠著大巨蛋,我整個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哪)。匆匆奔赴現場後,拿到了一份十幾頁的題目。
我收到的題目:《清流》
題目是陳澄波的《清流》!它現在就典藏在台南美術館⋯⋯但很遺憾,我前兩去的時候並沒有見到它。展品都是會輪流展出的,所以那天我看了幾幅裸女以及《新樓庭園》,就是沒有《清流》。
讀題目的時間只有20分鐘,我還有點小遲到,但總之導覽就是拿到資料、組織,然後為大家訴說這幅畫的可觀之處。現在回想起來,當然也不敢確定自己說話的時候是否有邏輯通順,有沒有充分地把重點說出來,但我確實有個看畫的祕訣可以跟大家分享。
邏輯式藝術鑑賞法
這個祕訣來自《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「邏輯式藝術鑑賞法」》。這本書的副標題是「運用五種思考架構,看懂藝術,以理性鍛鍊感性」,真是深得我心(我超怕看不懂的藝術文章)。
書裡面附上了幾份不同的表格,至少前兩個對我來說超級有用。
3P架構圖
第一個圖表是用三個P的架構來整理資訊:Period(創作年代/世紀或時代區分)、People(人物&生歿年)、Place(創作地點、收藏地點)。
在這個架構下,每一幅喜歡的畫,我都會專注的算一下這是藝術家幾歲時創作的、當代有什麼人或藝術風潮嗎?
作品檢核表
第二個表格更讚,超理性!超有邏輯!檢核表上會有這些項目:
.標題/作者/創作年份
.題材
.色彩
.用色明或暗
.簡單或複雜
.作品尺寸大或小
.喜歡或討厭(描繪的題材/色彩/明暗/簡單複雜/尺寸感)
.喜歡或討厭哪裡
書裡面的表格會越講越深入,要填寫的也就越來越多。如果針對一幅畫都能仔細思考到那麼多資料,那真是不得了。看過去5秒鐘的畫,寫起來說不定要五小時。
15分鐘面試
我只有15分鐘面試,所以大致上使用了這兩個表格,並組織成像「故事」般的導覽說明。啊!然後這個受訓之後,今年並無緣擔任導覽員,只能見習而已!
藝術界真的好嚴苛啊!說不定正常上班的面試都沒那麼難咧!我要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