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可知論偵探》創作起於2018年的《筷》,這本書是台、港、日多位推理作家合作的跨國接龍創作小說,薛西斯在短篇〈珊瑚之骨〉打造了一個偵探擔當,但卻是道士的角色「海鱗子」。
而後獨步文化聯繫了《CCC創作集》,最後將主角獨立出來、開發出專屬漫畫。漫畫情節融入台灣民俗信仰及靈異故事,不過有點像京極堂那樣,「不可知論」的偵探——或者該說是「無神論者道士&偵探」,雖然可以見鬼,卻是無神論者,而且還比較相信事情都有科學的解釋。
〈珊瑚之骨〉與漫畫呈現的氛圍非常不一樣,據說〈珊瑚之骨〉在時間序上是海鱗子的最後一個案子,也就是說漫畫的部分都可以稱為前傳。私心當然希望漫畫畫得越多越好,但很可惜我讀來也遲,已經2024年9月,而漫畫至今仍在休刊中。
〈珊瑚之骨〉
單獨討論〈珊瑚之骨〉的話,雖然它是故事接龍中的第二篇,但其實自成完整的體系,即使單獨挑出閱讀也沒有問題。故事從一個即將結婚的女生說起,她在結婚之前,一定要解決15年前跟男同學的一件往事,關於一根血紅的珊瑚筷子。那個男同學手臂上有魚鱗胎記,而道士海鱗子⋯⋯
這個短篇在《筷》的接龍中本是為了賦予筷子更深沉的信仰意涵,在最後的反轉時,卻讓人覺得無限傷感。如果有空的人可以直接聽有聲書。最後再次出現薄荷糖,神反轉了整個故事的時候,稍早看過的一切突然很逼人落淚。
《不可知論偵探》特色
有靈異卻又沒有那麼靈異
雖然故事結合靈異與推理,但薛西斯不會讓靈異過度介入推理
「推理是一種很特殊的故事類型,『推理』跟『劇情』可以完全分開評價,因此一開始就要搞清楚,『靈異』要素究竟要在推理面或情節面發揮作用。」
正因如此,道士海鱗子看似還未全面發揮,只因在故事裡面仍有不可知論者的堅持,因此還有所保留。我相信很多讀者都會期待全面開展的海鱗子。
在地的恐怖元素
第一集談到的「捨身羅漢」,取材自台北大湖公園的活人獻祭傳說。續集的惡人正機篇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說的是西門町的獅子林大樓。獅子林大樓是台北市著名的凶宅地標(誒),但其實我以前經常出出入入的看電影⋯⋯傳說比較精彩啦。
活人獻祭傳說還真的是我過去不了解的,看到資料是說:
內湖文史工作者陳金讚進一步描述,舊稱十四分陂的大湖公園,內湖一半的水田靠這個水圳灌溉,當時要做攔沙壩,但一遇大雨就損壞延宕,地方耆老口述歷史提到,主事者想到一個點子,「從艋舺找到一名老乞丐,也許是體弱多病,準備結束生命,給老乞丐好幾天好吃、新衣享受幾天」,大獻殷勤,「半哄半騙放在工程建築上活埋」。
如果真是曾發生過這種事,那還真是可怕。而這樣的元素被運用在漫畫裡,我也覺得很棒。(要確定捏?!下次去看電影不會抖抖嗎?)
漫畫的美型特色
漫畫家鸚鵡洲的畫風很乾淨,也很美型,《不可知論偵探》是她第一部商業漫畫,人物比例骨架等我都覺得處理得很好,尤其過程需要與作者不停的琢磨劇本、場景,並不容易。少年海鱗子的描寫看似非常文弱,但是鸚鵡洲所繪的是青年海鱗子,看似非常厭世,非常有魅力。啊!很希望漫畫家繼續畫下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