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借鬼》的作者:殺豬的牛二
我其實對作者一無所知,是在讀了《借鬼》後,才把「殺豬的牛二」其他作品全部買一買。據說牛二在網路連載的書有《洛津渡》、《借鬼》,目前《借鬼》雖然只有一,但是顯然是有續集的規劃(有經作者證實)。
後來才發現,不管是《借鬼》或是《洛津渡》,或甚至是《茶桌異聞》,牛二寫的通通是鹿港(認真耶)!
報載牛二是返鄉青年,雖然一直是理工男,但是後來決定返回鹿港,與父親一起經營茶行。因為從小就在鹿港長大,所以把聽來的鹿港怪談寫在PTT,結果變成了鹿港文學代表(在我心目中)。
《茶桌異聞》開篇就說他自小住在古蹟裡面,家裡有一張泡茶桌。台灣人一定不會陌生這樣的桌子:桌子上整天都在泡茶,茶海、瓦斯爐、茶壺不時攪動外,桌子上必有一張墊子,下面壓著滿滿的名片。而這些異聞,自然通通是在茶桌上聽來的。
因此不管他說什麼,我都信了。
《借鬼》的背景
《借鬼》運用了鹿港的空間設定,也借用了鹿港的歷史記載。故事發生在鹿港的時間長河裡,最初起自清朝末年的鹿港瘟疫,橫跨到日治時期1941年的鹽業沒落&二戰,再連結到現今的返鄉青年(真是不無作者的反射啊)。本書最後直接梳理了書中使用到的史實與設定,真的很佛心。
頂番婆、不見天巷、餓鬼埕、城隍廟(鰲亭宮)、南靖宮,已經拆掉的興南戲院&亞洲戲院、體育場前身的敬意園(?)墓仔墣、大將爺廟、鹿港中山路⋯⋯(每一個查起來都可以寫一篇,難怪作者會因為這樣先寫了《茶桌異聞》)。書裡面還側寫了一間鬼屋(?)的佈局,到底是不是有這間屋子呢?
另外「番膏」入小說也是很好的元素⋯⋯坦白說,現在這個好像是普遍知識了,但是我卻是近幾年才知道。對於台灣本地史地的陌生,大約是我輩的共通點,也導致了一種對原生土地的無根感。
《借鬼》的架構
由於《借鬼》使用了清末、日治到現今,所以故事情節也分成三段,彼此互相交叉。幾乎每一段的節點都連接到不同的時代去彼此回應,很有電影跳接轉場的感覺。
初代是清末的青樓,引出「三借門」這個作者自創的設定:借神(代表天)、借鬼(代表地)、借草石(代表人/中草藥石)。三借門有一些鬥法元素,也引出了大Boss。被封印的大boss既然有機會解開封印,祖師就留了一手,恰好就是給現代人去解決。真是未卜先知,人所不能算啊!
中代是日治時期的鹽業,人物因為窮困而自願下南洋,引出了菲律賓的「外神」(瘟神&死神)入境。
現代則是延續血脈的楊晴紜,或許是因為前男友的過世讓她最後決定回鹿港。(過世的前男友也有伏筆,或許會在續集中登場?)遇上了重啟外神/邪神大boss的她,現在只能藉著傳承來幫城隍爺辦事了⋯⋯
《借鬼》的看點
作者大量使用台語,但不用擔心看不懂,都有中文「翻譯」。我知道有些人會戰台羅文等各種文體,但是小說務求讓讀者看得懂,目前的呈現法,我覺得已經很讚了。我最開始買這本書就是因為我想讀「台語感」的小說,作者確實做到了。
故事中設定的「三借門」當然是一大亮點,借神是借天地神靈法,用法器為引來降魔;借鬼是行五鬼法,通五行風水;借草石便是藥草與砭術。這個設定我覺得很有趣,但是在故事末了就有一借斷了傳承⋯⋯就像台灣很多傳統一樣,好唏噓。
故事連結了三代,巧妙的把鹿港一些大事件都放在小說中。每一代的人物都算聚焦,不至於因為人物過多而失焦,運作得很好。
楊家泥作不但能被借,還能因為泥塑的本質而化成不同法器,有創意!
《借鬼》讀後心得
如果有什麼行銷鹿港的最佳方法,小說肯定是吧。因為讀完《借鬼》後,我第一件事除了把牛二其他作品一往打盡之外,另外就是查起了鹿港的旅遊資訊(誒)。
書裡面使用一首詩來作為調酒的創意,驚喜的是⋯⋯這還真是有所本:鹿港「北頭娛椿」的「寶殿篆煙」。酒的基底就是烏梅湯跟威士忌,用百年老香舖的香燻。大家可以點連結看到這杯酒的長相。
如果真有什麼缺點,或許作者有太想要描繪時代感而開了一些副線,其實不用也沒關係。
至於假設想要為這本書提出一個建議,那就是:附錄可以加「借鬼」一日遊規劃嗎?(大誤)
PS.《借鬼》的素材來源,也一樣是鹿港怪談的《茶桌異聞》,竟然獲得文化部第44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(為什麼XD)!
小孩不要怕獲獎書你看看,這本書一開始就是靈異故事好不好!(會不會被老師立刻剔除在外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