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朋友都知道,凡是小朋友遇到學習的問題,我都一律請他們快去掛號找翁醫師。
老師說孩子理解力有問題
最近朋友的小孩進入小一,又遇到很多小一生常見的問題,包括:
1. 小孩的老師認為小孩的學習很慢、聽指令的反應也很慢,理解力有問題。
2. 注音的辨識完全不行,以幼兒園沒有學過注音的小朋友來說,8成已經可以熟悉注音,但是這個孩子是班上倒數第二之類的。
因為現在已經是老師表達這個問題,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好,所以我請他準備孩子的作業簿、聯絡簿&其他孩子的額外物品,叫他帶著孩子跟這些資料去找翁醫師。
由翁醫師來判斷,這個孩子是否需要做更多的檢測,肯定會比我們瞎判斷好。如果像老師說的,小孩的聽辨力似乎偏弱,這方面是否需要更多進一步的治療?
後來朋友果然去掛了號,我特別詢問翁醫師給了他哪些建議。這些建議真的很寶貴,或許也能幫助其他家長&孩子,所以我把翁醫師給他的建議也整理如下。
*PS.所謂額外物品,我自己是沒有問過,但是我猜可以帶一些畫畫或積木作品的相片等等,大概是能佐證一些孩子的喜好或是特質的資訊。
翁醫師:一上的狀況很難判斷
1. 翁醫師認為,現在小一階段的公校老師多半沒有真的在「教」注音,都會區老師大多假設小孩已經會注音,或是注音這個部分由家庭功能補足,學校老師做的比較多是「複習」。
2. 實際上注音有很多的歷程,首先是要看符號是否能夠牢記,之後拼音&聲調對兒童來說也是需要時間熟悉連結。
3. 許多小朋友感覺已經熟悉,是因為私校或是上小一前已經有超前部署的練習,所以感覺不出注音這個學習過程的困難度。(尤其是私幼或許每天玩30分鐘的注音遊戲或注音辨認。)
4. 許多小一生的父母來諮詢,多是類似問題,但是實際上注音的學習過程,對於釐清「是否在學習上有障礙」比較沒有幫助,因為沒有人可以比較。其他同學可能起跑點的差異性非常大,根本不能以「跟同學比起來好像慢很多」來分析。
5. 對於視覺學習來說,所有的東西如果能轉為圖像化一定能起很大的幫助。(但是注音是符號,這點還是要符號辨識轉換)。
## 為什麼不馬上做智力測驗?
翁醫師本人不支持太早做智能鑑定,因為幼兒版的智力測驗需要良好引導。而台灣環境通常因為醫療端與教育端人力、制度等等狀況只擇一種智力鑑定方式(多半是魏氏智力測驗),並用這個鑑定「定江山」,但實際上歐美多會採取不同的智力鑑定方式交叉比對。
小一上表現良好的小孩,只是起跑點提前帶來的資本,但是這個資本會在小一上快速耗盡,直到小一下難度陡升,比較能真正判斷學習上的問題。
所以小一上的落後,建議父母需要花時間多陪伴,最好到學期終了,如果覺得真的還是有狀況,寒假再來做檢測,或是小一下再過來。
如果是懷疑孩子的聽辨力較弱,其實對台灣孩子來說,影響不會太大,因為台灣是偏向視覺學習,這點可以不用太擔心(但如果是歐美真的就是偏向聽力知覺的學習就會有差)。
翁醫師的孩子也一樣
翁醫師說他的小孩也是從公幼進公立小學,暑假雖然上過正音密集班,但是小孩進小一的時候,也曾在學校遭遇重大挫折,考試都只有60幾分。
甚至還問爸爸:「如果我很笨會不會怎麼樣?」
翁醫師需要安慰他:「人笨不會怎樣,只要不要做壞事就好,聰明人跟比較笨的人都是好人,但是做壞事就是壞人。」
但是其實過了小一的階段,學習就漸漸變好了。
因此翁醫師的建議還是要多陪孩子。實務上,每天都要花1.5小時以上寫功課&大量陪伴,對於父母、小孩來說,其實都是很辛苦的事情。但是這是最好的方法,而且在這個過程也可以依照每個孩子的狀況,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,測試看看是否有更佳的效果。
*額外資訊:如果小朋友有癲癇,或是否有合併結構損傷等,需要再進一步釐清,因為兒童狀況可能變化,自己所見的當下不見得能夠完全贊同前一位醫師的判斷,也可以作為第二意見以便評估。
其實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
翁醫師給朋友的建議,讓我很有感觸。其實我們最開始都不太知道自己是怎麼學習的,當然也不知道別人怎麼學習。
我最聰明的朋友都說:「啊就這樣啊!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會的,但總之就是看一眼就會,也不曉得為什麼別人不會(氣人啊)!
至於智識普通的我,後來體驗到:學習就是適應摩擦力。一開始一定是摩擦係數爆大,然後經過幾次來回,摩擦力逐漸降低,最後好像真的就「比較會」了。
而且學習真的有很多不同路徑,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。過去我適應的方法現在的人不見得能適應——說不定我也花了很久時間適應,只是我不知道罷了。
比如說後來我懂,身體類的學習,實際操作後,也許去睡一覺起來會更好(像是彈鋼琴)。思考類的學習,有時候「可視化」會有巨大的成效。
有人需要聽一次(我小時候很依靠這件事情),另外「說給別人聽」的輸出法更能有效保證自己「確實輸入」了,所以有些老師會讓小組同學互相教,這做法我就滿認同的。
慢一點也沒關係
其實孩子慢一點會也沒關係⋯⋯大人也沒有學得很快啊!(笑)
與其擔心孩子學得很慢,我比較擔心自己忘得很快(誒)。因為學力流失也會累積,《美國讀寫教育》說孩子三個月不閱讀的結果「是災難性的」。同時面臨年齡增長,我覺得大人的學力流失搞不好更災難咧。
總之,我想以這份紀錄回應所有孩子的爸媽,科學的盡頭才是玄學,還沒有用科學來解決問題之前先不需要玄學(這什麼結論?)。我的意思是,學習有很多方法,也不一定要求快。
對知識的理解越多,煩惱真的會越少。
啊從頭到尾忘了寫,翁醫師就是《爸媽別急,孩子只是慢慢學: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啟動天賦的祕密》的作者翁仕明醫師啦!
電子書連結:https://moo.im/a/6aeqQY
博客來連結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1003372
《美國讀寫教育》 https://moo.im/a/5fhsNO